首页/728资讯/参军13年 他曾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(图)
参军13年 他曾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(图)
2016-07-12 11:02:56

周元益

1

周元益


  家住良友新苑小区的周元益今年69岁,籍贯兴化。8岁来扬上学后,定居于此,与古城扬州结下深厚情缘。回忆往事的点点滴滴,周元益感慨颇深。大半个世纪以来,他一直为事业、兴趣奋斗,尝尽人生酸甜苦辣的同时,也取得一番成就。周老20多岁时就毅然参军,先后奔走各地,一去就是10多年。最令他难忘的是,1976年,他在河北承德滦平县参军时,亲历唐山大地震。事后,他和战友到现场救灾。

  艰苦岁月

  毕业后参军,在内蒙古腰部受伤

  昨天下午3点多,记者来到周老家中,他翻出年轻时获得的荣誉证书、奖章,回忆往事,眼中闪着泪花。周老告诉记者,他的大半生都处在奋斗状态。8岁来扬后,先后在新大原小学、城西中心小学上学,1960年考入扬州中学,之后经历文化大革命。

  从学校毕业后,周老于1968年3月走上了参军之路,成为一名铁道兵。起初,他千里迢迢到内蒙古参军。他还清楚地记得,当时一个班有10多人,条件艰苦,住在一个山沟里,负责包一个洞口。夏秋时节,他们先后打步兵坑道、炮兵坑道和地下油库。寒冬时,最冷时气温跌至零下20多度,他们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外,白天还要露天训练,进行进攻等战术演练。

  在与周老聊得起劲时,记者发现,老人是伤残军人,在内蒙古国防施工时腰部受伤,残疾等级七级,对以后的生活多少造成了影响。“我在内蒙古呆了两年多时间,之后辗转去了其他地方。”

  老人参军13年,转业后圆了大学梦

  周老参军13年,期间又从内蒙古辗转来到陕西、河北、江西等地。周老细说道,上世纪70年代初期,他在陕西安康修建襄渝线铁路。经过3年磨练后,他又花了5年时间守在河北承德修建沙通线铁路,之后最后一站来到江西乐平修铜矿的专用线。“修建铁路时,我和战友都住在铁路边,条件虽简陋点,但感觉生活颇有意义。”周老笑言。

  经历10多年的风雨漂泊,1981年底,周老从部队转业到扬州,在轻工局做组织人事工作,一做又是13年;之后干部交流时,他又到扬州生活科技学校,从事领导工作,又是13个年头,直到60岁退休。

  “3个"13年",这也是我人生各个时期的转折点。”转业后,周老边工作边学习,先后通过大专、大专起点本科函授学习,圆了大学梦,之后,他还取得南京大学研究生进修证书。

  难忘记忆

  亲历唐山大地震,他加入救灾行动

  令周老难忘的是,1976年,他在河北承德滦平县修沙通线铁路。当年7月28日3时42分,河北省唐山、丰南一带发生强度里氏7.8级(矩震级7.5级)地震。当时,周老任司务长,地震前几个小时才从外面出差回来。

  “当时在铁路边住的是简易营房,夜里房屋晃动得厉害,天花板哗啦哗啦响,我们被惊醒了,感到大事不妙。”周老回忆,惊醒后他和战友连鞋子都顾不上穿,直往外跑。出来后见到对面伙房烟囱倒下了,墙壁开裂。等到天亮后,部队下达命令,让他们到唐山救灾。救灾途中,公路上车辆多,全是前往唐山救灾的汽车,就连毗邻的庄稼地也有车行驶。

  到了唐山后,周老至今记忆犹新,现场一片狼藉,砖瓦遍地,伤亡惨重,幸存下的当地人民光着膀子,显得狼狈不堪。“地震后,很多人忙着将伤员运到各地治疗,同时还要运救灾物资。”周老说,现场铁路必须抢先修通,于是,他和战友搭了个帐篷作为住房,忙着抢修铁路,一忙就是半年。

  晚年生活

  从事志愿活动,教育儿子“人生有四乐”

  退休后,周老与志同道合的人从事志愿活动,传播扬州文化。他们先后研究策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《扬州记忆》图册、扬州古街老巷的《巷城扬州》图册以及关于大运河遗产的明信片制作。

  周老和妻子育有一子,如今已40岁。在教育上,他希望儿子和年轻时的自己一样,自强不息,吃苦耐劳,并让他记住人生有四乐:知足常乐、助人为乐、自娱自乐以及享受天伦之乐。

  记者 周阳 文/图

  作者:周阳